1990 義工聯(lián):信念 46人組成內地首個義工團體
2009-05-04 15:33 來源: 晶報 【字號:大 中 小】
晶報記者 霍敏/文、圖
“義工”已成為深圳18萬人共同的名字。 晶報記者溫文鋒/圖
□親歷者說
從“青少年義務社會工作者聯(lián)合會”到“義務工作者聯(lián)合會”,再到“義工聯(lián)合會”,深圳市義工聯(lián)從1990年創(chuàng)辦開始,為了一個名字歷經了15年時間,這蘊含了對“義工”服務理念的執(zhí)著探尋。日前,最初的參與者之一——現(xiàn)任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的巫景欽講起那段故事,仍掩飾不住當年為理想孜孜追求的激動。
一部電話引發(fā)一連串思考
所有的故事都要從一部熱線電話說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深圳,情感傾訴的渠道并不像現(xiàn)在這么多。團市委的熱線電話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時間是1989年9月20日。一間簡單的辦公室,一部電話機,再加上19個熱心青年,就組成了義工聯(lián)的前身。19個人大都是政府機關公務員、律師和教師,都是對政策、法律、思想工作熟悉的人。
原本以為可以駕輕就熟,可真正接起電話,問題就來了。當時在一所中專工作的巫景欽接到一個有關勞資糾紛的電話,僅這一個電話反映的問題,他就花了將近1個月時間解決,人手少電話多的矛盾很快就凸現(xiàn)出來,怎么辦?
后來通過到香港取經,團市委決定正式注冊成立組織,1990年6月6日,“深圳市青少年義務社會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民政局注冊成立,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義工團體,共有46人。
“到底叫什么”歷經15年
之所以叫“義務社會工作者”,巫景欽說,主要和當初的人員組成有關,他們認為,義工就要具備專業(yè)服務水平,“當年還沒社工,不知道社工是要有專業(yè)資格并且拿工資的?!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時義工團體的發(fā)展和壯大。
很快,大家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不叫“義務社會工作者”又該叫什么呢?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國外的“Volunteer”。一番探尋,義工團體認為較準確的定位應是“義務工作者”,于是1995年“深圳市青少年義務社會工作者聯(lián)合會”更名為“深圳市義務工作者聯(lián)合會”。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義務”的一層意思就是免費,很多人拿義工當“免費工作者”,而很多老板不理解員工為什么本職工作之余還有精力為別人提供免費服務,致使有些義工不得不轉入“地下工作”。
“我們到底叫什么?如何才能在陽光下做陽光的事業(yè)?”巫景欽說,隨著工作的開展,追問始終沒有離開過他們。
不過,外來的經驗,現(xiàn)實的狀況,再加上傳統(tǒng)的文化,十多年的摸索和交流也在一點點叩開答案之門,2005年7月1日,“深圳市義務工作者聯(lián)合會”正式更名為“深圳市義工聯(lián)合會”,他們有了自己的名字——“義工”;與此同時,中國內地第一部規(guī)范義工工作的地方性法律《深圳市義工服務條例》也出臺,對義工服務概念、義工工作規(guī)范等進一步加以明確,從而標志著深圳義工事業(yè)邁上了嶄新的臺階。
如今在深圳,“義工”已經成為18萬人共同的名字。而為了這一個名字,無數(shù)人歷經了15年的執(zhí)著探尋,“看似一個簡單的名字,事實上是一種服務的理念。”巫景欽說。
獻愛心不一定非要穿上紅帽子紅馬甲,有時它僅需要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p>
——巫景欽
□當年報道
深圳義工服務條例施行
今日起開始實施的《深圳市義工服務條例》將使深圳義工服務有法可依。作為義工工作處于全國前列的城市,深圳首次對義工服務立法,對義工服務進行規(guī)范。
據了解,《條例》規(guī)定義工“無償并非無責”,義工在服務中如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了他人的損害,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義工根據義工服務組織的安排,在開展服務期間,造成服務對象或者第三人損害的,有關的義工服務組織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但義工服務組織與服務對象另有約定的除外。義工服務組織承擔民事責任后,有權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義工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同時《條例》也保障義工的合法權益。服務對象在接受義工服務過程中對義工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原載于2005年7月1日《晶報》)
編輯: 王丹丹
相關新聞
- 1989 青基會:責任 21年募集1700多萬元(04 15:31:53)
- 家園 “深圳是我家”慰藉思鄉(xiāng)打工族(04 15:28:57)
- 深圳中小學生心理輔導中心揭牌(04 10:29:16)
- 布吉勞務工收到愛心健康服務卡(29 16:33:46)
- "最具愛心家庭"收獲社會關愛(29 16: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