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關工委的軍師
2009-07-17 17:21 來源: 深圳商報 【字號:大 中 小】
寶安區(qū)關工委確有獨到之處:“160”假日工程、家長學校進社區(qū)、跟青少年結(jié)對子幫教、“民族精神代代傳”五年五字主題工程,每一項都不同凡響,實至名歸。寶安區(qū)關工委去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這是廣東省惟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提起寶安區(qū)關工委的成績,人們都會想到一個人,就是寶安區(qū)關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劉忠。劉忠自己說:“在寶安區(qū)關工委,我也就是出謀劃策,當當‘軍師’?!?/p>
拾遺補缺
2002年,劉忠還在寶安區(qū)新安街道辦組織部長的崗位上。下半年,廣東省關工委主任方苞到新安街道辦抓點,需要一個同志來主抓關心下一代工作。街道辦領導一下子想到了劉忠,他心思縝密,點子多,不管干啥都能出彩兒。從此,劉忠肩上又壓上關心下一代的擔子。
剛接手關工委的工作,劉忠一時覺得有些迷惘。關工委都是老同志,老同志在關工委這個平臺上怎么發(fā)揮余熱呢?經(jīng)過冥思苦想,劉忠漸漸理出頭緒:在青少年成長中,孩子的身體健康自有家長關心;文化技能的學習和培養(yǎng),學校老師已給了足夠的指教,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相對薄弱,這是少年教育缺失的地方,老同志從這里切入進去大有可為。
“缺”找到了,怎么補呢?劉忠想,除了上學時間,學生寒暑假、節(jié)假日都在社區(qū),這些假期加起來有160天,是學校力所不及的。關工委的老同志如果把這160天利用好,則會和學校教育形成有效互補。
“拾遺補缺”的思路產(chǎn)生了,劉忠按照自己的思路決定在新安街道下轄的文匯居委會、寶民居委會、龍井居委會開展三項活動:一是“160”假日工程,即給孩子們設計一個作業(yè),寫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的生日。說到這里,劉忠很感慨:“做長輩的,尤其是做父母的,都能記住自己孩子的生日,每當孩子生日到來時,想方設法讓孩子過得快樂。而長輩或父母過生日時,孩子有反哺之情嗎?”
第二項活動是家長學校進社區(qū),在社區(qū)召開優(yōu)秀家長介紹會,讓優(yōu)秀家長講述教育子女經(jīng)驗。
第三項活動是跟青少年結(jié)對子幫教,讓老同志幫助落后的孩子振作起來,積極上進。劉忠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寶民社區(qū)關工委委員馬雅君發(fā)現(xiàn)社區(qū)有個四年級男孩學習成績較差,需要幫助和關心。馬雅君主動找到學校大隊輔導員和男孩的班主任,由他們牽線,去了這個男孩的家中,與男孩的母親取得聯(lián)系,結(jié)成“對子”。從此以后,馬雅君一有機會就輔導他做功課,給他講做人的道理,鼓勵他擺脫陰影,健康成長。社區(qū)放電影、開展文娛活動,馬雅君都把男孩帶在身邊,讓他感受生活的美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給他送一份。男孩從最初的抵觸、防備,慢慢與馬雅君建立起深厚感情。1800多個日日夜夜就這么悄無聲息地過去了,男孩學習成績進步非常大。
新安街道辦把關心下一代的活動鋪展到各個社區(qū),各路退下來的“五老”精英發(fā)光發(fā)熱,關心下一代工作受到了廣東省和全國關工委的關注:2003年1月,新安街道辦在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會議上介紹經(jīng)驗;2005年9月,新安街道辦在全國文明委關心下一代工作會議上介紹經(jīng)驗。劉忠自豪地說:“在這次全國會議上,新安街道是惟一一個介紹經(jīng)驗的街道辦?!?/p>
五字主題
?。玻埃埃赌?,寶安區(qū)打算在青少年中開展“民族精神代代傳”活動,想法有了,還沒有細化。剛退休不久的劉忠,在思考如何開展這項活動時,忽然想到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針對全國人民的,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是具體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群體,應該有各自的側(cè)重點。對于青少年尤其如此,切忌大而化之,當作口號,貼在墻上了事。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切實可行的一個切入點就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什么?民族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藰s八恥’,不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嗎?”
“八榮八恥”讓劉忠開了竅。劉忠向區(qū)關工委領導建議:“民族精神代代傳”每年搞一個主題,每個主題一個字。第一年“孝”,孝敬長輩;第二年“禮”,禮伴我行;第三年“誠”,誠信待人;第四年“和”,和睦友善;第五年“忠”,忠于祖國。劉忠解讀說:“孝為百善之首,所以第一年從‘孝’字入手;古人謂:忠者,德之正也。盡忠是做人的根本。最后一年以‘忠’字結(jié)束,就是教育青少年忠于祖國、忠于人民?!?/p>
劉忠的建議,得到了區(qū)關工委領導的肯定。接著,由寶安區(qū)委組織部、區(qū)關工委、區(qū)教育局、團區(qū)委、區(qū)文明辦共同主辦的寶安青少年“民族精神代代傳”——溫情家書謝母恩活動,得到了全區(qū)15萬初中學生和小學4至6年級學生的熱烈響應。孩子們給自己的媽媽寄出了一封封感恩信,給母親送上一份特殊禮物。
龍華中心小學五年級的肖文筠給媽媽的信寫道:“當我把腳盆端到您面前時,您先是一愣,而后便是吃驚地打量著我——您平日里嬌寵壞了的小女兒。您的驚詫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平時我為您做得太少太少。您不知道,您那受寵若驚的神情讓我感到不安與心痛。媽,真的對不起,我要從今天起把您給予我的關懷回報給您……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涌泉之恩,何以為報?”
眾多的母親都是生平第一次收到兒女的書信,喜不自禁地流下激動的淚水,她們紛紛給組委會打來電話或發(fā)來郵件,表達深切的謝意。一個署名“母親的心聲”的信中說:這是我的女兒16年來寫給我的第一封信,我真的很感動。我的女兒真的長大了!
作為“軍師”,劉忠的點子,讓寶安區(qū)關工委的工作不斷出彩兒,劉忠也因此被評為2005年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記者 包 力 于 瀛)
編輯: 關愛網(wǎng)實習生
相關新聞
- 一、黃偉:老英雄全心全意幫助失足青年(17 17:47:44)
- 二、黃金懷:在教育的土地上無私耕耘(17 17:45:45)
- 三、蔣敏:社區(qū)孩子們的"好婆婆"(17 17:42:55)
- 四、彭慶元:六旬老人托起朝陽育新人(17 17:40:45)
- 五、麥冠英:失足青年的精神"領路人"(17 17: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