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品牌活動
- · 深圳市學生愛心捐助活動
- · 青年公益實習實踐計劃
- · 中國留學生愛心助學計劃
- · “尋找愛的足跡,講述愛的故事”—大型征文.繪畫及詩文朗誦.演講大賽
- · 環(huán)衛(wèi)工人關愛工程
- · 深圳“社區(qū)鄰里節(jié)”
- · 園丁關愛工程
- · 佳兆業(yè)白衣天使關愛工程
- · 交警關愛工程
- · 咱爸咱媽逛深圳
- · “共享陽光.愛心大穿越”
- · “為特困家庭送年夜飯”活動
- · “愛心無限,電波傳遞”—明星物品慈善拍賣救助活動
- · 關愛大篷車
- · 深圳關愛熱線
- · 幸福人生大講堂
- · 關愛地貧兒童“燃料行動”
- · 深圳“募師支教”行動
- · 深圳市創(chuàng)意公益文化發(fā)展中心
- ·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
- · 深圳關愛俱樂部
- · 深圳關愛指數
- · 明善公益網
- · “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推選表彰晚會
- · 愛心小書桌
- · “媽媽食堂”愛心助學活動
支教路上播撒愛心品味感動
江西安義縣石鼻中學的孩子們。(照片由支教者提供)
?
黃光華在湛江遂溪縣楓樹小學上課。(照片由本人提供)
李婕瑩(后)和支教學校的孩子們。(照片由本人提供)
這是一個青春的群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剛剛步出大學校門,年輕而富有朝氣;這是一個富有愛心、勇于擔當的群體,他們放棄都市優(yōu)越的生活,奔赴貧困地區(qū),募師支教,傳承薪火,四年多來,把愛的足跡深深印在全國10省區(qū)130多所鄉(xiāng)村學校。他們,就是從深圳出發(fā)的“募師支教”志愿者。
日前,結束了一個學期的支教生活,參與第八批“募師支教”的35名志愿者陸續(xù)離開鄉(xiāng)村學校,返回深圳或內地老家?;厥诪槠谝粋€學期的支教生活,他們感到收獲頗多、感動頗多、感悟頗多……
李婕瑩:
溫馨短信讓我忘卻傷痛
“李老師,您的傷好些了嗎?”回到深圳一周多時間里,李婕瑩頻頻接到這樣的問候短信。她驕傲地說,這是她支教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們發(fā)來的,讀到這些溫馨的短信,她就忘記了傷口的疼痛。
李婕瑩支教的學校是江西安義縣石鼻中學。從小在深圳長大的她到安義后,面臨的最大難關竟是適應當地偏辣的飲食和濕重的氣候。她說,由于當地氣候濕氣太重,人們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辣椒。她的父母都是福建人,家里極少吃辣椒,這讓她一開始無法適應。不幾天,因連日陰雨、濕氣太重,她患上濕疹,為排除體內濕氣,她只得咬牙吃辣椒。四個月下來,她已經把自己鍛煉成了一個“辣妹子”。
20多天過去了,李婕瑩右臂上的燙傷仍未痊愈,這也是石鼻中學師生們對她的最大牽掛。
原來,6月19日,適逢周末,一名學生踩著單車去鎮(zhèn)上參加完學習培訓回家途中,遭遇特大暴雨,跑到學校避雨??吹綄W生淋成落湯雞,李婕瑩心疼不已,幫她換下衣服,又忙著炒菜做飯。炒菜時,她的右臂不小心被滾燙的油燒傷了好大一塊,且很快發(fā)炎化膿。為了不讓其他學生和同事知道,周一上課時,李婕瑩特意穿了件長袖衫。
后來,大伙知道她被燙傷,學生和同事們紛紛來看望她,學校還派人把她送到縣城醫(yī)院進行治療。
有位女生給她送來一瓶綠色汁液,說:“李老師,這是我昨晚給你榨的黃瓜汁,我們當地人說,用這種汁治燙傷效果特別好!”捧著黃瓜汁,李婕瑩的雙眼噙滿淚水。
李婕瑩說,安義鄉(xiāng)親們的純樸、真誠、熱情讓她感動,今年端午節(jié)是她20多年中過得最有意義的一次。
早上6時,她還在睡夢中,就被班上一名學生叫醒。原來,這名學生的父母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請她到家里過節(jié)。誰知,在這名學生家里剛吃過早飯,又有一名學生帶著家長尋上門來,說是中午必須到他們家里做客。中午,飯碗剛剛放下,又一位學生一路打聽找了過來,盛情難卻,李婕瑩只得晚上又到這名學生家中“赴宴”。
強清科:
對癥下藥降服“刺頭班”
在第八批“募師支教”志愿者中,44歲的強清科是最年長的一個。多年的從教經歷使他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基于此,井岡山古城中學的校領導把最難管的初一班交給他“調理”。
強清科向記者描述了他上第一堂課時遭遇的“下馬威”。
他站在講臺上講課,下面的學生旁若無人地交頭接耳,還有人大聲地吹著口哨,冷不丁,又有兩名學生在教室里追打起來。面對這種情況,強清科沒有當場批評或發(fā)作,而是私下里個別談心,然而還是不見效果。進行家訪時,他才找到癥結所在。
原來,當地瓷器制造業(yè)十分發(fā)達,在許多學生的心里,長大后的理想是開一家瓷器廠,做名小老板,久而久之,厭學風在校園里盛行。
摸清緣由后,強清科開始對癥下藥。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余時間,他跟孩子們講深圳的故事,通過深圳這座城市30年的發(fā)展史,告訴孩子們,如果沒有知識,就算做上了小老板,也只是小打小鬧。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城市,小到我們每個人,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在校領導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到本學期結束時,這個全校有名的“刺頭班”實現了兩大轉變:課堂搗亂現象不見了,大范圍的拒寫作業(yè)現象不見了。
在古城村民眼里,來自深圳的強清科和何正偉這兩位支教志愿者,不僅是給孩子們傳授知識的老師,更是令人尊敬的朋友。無論是村頭放牛的老人,還是每天早出晚歸在鎮(zhèn)上打工的青壯年,或者是坐在樹蔭下做針線活的村婦,都喜歡跟這兩位深圳支教老師聊聊天,拉拉家常。得知兩位支教老師即將離開,村民們紛紛找到學校,跟他們索要電話號碼。
?。吩拢慈?,在返家的列車上,強清科接到一位村民打來的電話,關切地詢問他是否已經安然到家。強清科說:“那一刻,一種濃濃的幸福感涌上心頭,那種感覺,真的好極了!”
張杰楠:
淳樸鄉(xiāng)情讓我們難舍難分
在第八批35名志愿者中,赴貴州正安縣林關小學支教的張杰楠是最后一批離開校園的。昨天,當記者撥通他的手機時,他正在閱評學生期末考試試卷。他說,他和支教志愿者雷炳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崗,7月10日開完散學典禮,學生們全部離校后,他們才踏上歸程。
張杰楠是第三次參加“募師支教”活動。當他平生第一次走進貴州時,正趕上一場百年一遇的旱災,讓他感受到貴州鄉(xiāng)親們的質樸、善良。
到學校剛剛半個來月,他們的生活用水便成了難題,于是,他跟雷炳村便開始了歷時近兩個月的“討水”生活。那些時日,家家戶戶都缺水,但是,每當看到兩位來自深圳的年輕志愿者拎著水桶路過時,當地鄉(xiāng)親都爭著讓他倆進門取水?!百F州支教期間這段用水難經歷,讓我和雷炳村對那里的鄉(xiāng)親們永遠心存感恩。”
讓張杰楠等兩位支教老師割舍不下的,還有與林關小學師生們的那段情分。說到此,張杰楠提到了一個11歲的小男孩兒,他是林關小學楊校長的兒子。因為擔心兩位年輕人孤單寂寞,楊校長經常會在雙休日把張杰楠、雷炳村帶到遠在幾十里外鎮(zhèn)上的家中,周日一大早再一起趕到學校。
數月的交往,楊校長的11歲兒子跟兩位大哥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個周末,張杰楠和雷炳村再次來到楊校長家中,看到兩位大哥哥到來,原本活潑的小家伙竟然異常沉悶,一問,才知道,小家伙聽說兩位大哥哥是最后一次來他們家時,一下子沉默寡言起來?!翱吹胶⒆拥哪欠N失落的眼神,我和雷炳村都想哭!”張杰楠說。
黃光華:
迎難而上經受支教考驗
七月初,從湛江遂溪縣楓樹小學支教點回到深圳后,黃光華老師又一頭扎進市關愛辦,做起一名不拿分文報酬的志愿者。回首此次支教經歷,他說自己有太多太多的收獲。
一到楓樹小學,黃光華便遇到了挑戰(zhàn)。當時,一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請病假,急需黃光華去“補缺”,教小學一年級語文。黃光華當時有些犯難:“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難教,而且我初來乍到,語言關這道攔路虎就通不過??!”。原來這里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講方言,有的甚至連普通話也聽不懂,而且他們講的白話地方音很重,黃光華聽得云里霧里。兩節(jié)語文課試講下來,毫無頭緒,教和學都不得要領。
怎么辦?黃光華咬定牙關,決定迎難而上。他首先調整心態(tài),盡量讓急躁的心安定下來,看看別人是怎么教的;然后熟悉教材,設計教案,做到胸有成竹;其次,盡快熟悉班上29名學生,了解他們的習慣和想法,創(chuàng)造機會多多交流,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慢慢地,黃光華開始駕輕就熟起來,教學也漸入佳境。
一個多月后,黃光華又接手五(1)班。然而,這個班的狀況更讓他大跌眼鏡:31名學生中,居然有十多個“學困生”。這些“學困生”連平時作業(yè)都不能完成,更有甚者,上課不聽講,買來參考書,把答案照抄到作業(yè)本上。
為了及時糾正這種不良風氣,黃光華把這些參考書暫收起來,然后通過“飲鴆止渴”成語故事,來講解抄襲答案的危害性,告誡大家欲速則不達,反而會失去寶貴的學習機會。同時,通過加強作業(yè)管理,建立小組檢查制度。針對個別確實有困難的學生,他采取了課后組織面批的做法,將學生在作業(yè)中體現出來的錯誤和疑難就地解決。作業(yè)抄襲之風就這樣被煞住了。
編輯:王丹丹
相關新聞
- 深圳“募師支教”5名志愿者赴藏支教(08 17:06:54)
- 深圳關愛熱線88885200全新上線(28 11:11:52)
- 致敬這座城的真情和大愛(28 11:11:07)
- 步步行善新年公益行動(30 15:20:32)
- 2015中國公益映像節(jié)頒獎典禮舉行(28 17: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