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品牌活動
- · 深圳市學生愛心捐助活動
- · 青年公益實習實踐計劃
- · 中國留學生愛心助學計劃
- · “尋找愛的足跡,講述愛的故事”—大型征文.繪畫及詩文朗誦.演講大賽
- · 環(huán)衛(wèi)工人關愛工程
- · 深圳“社區(qū)鄰里節(jié)”
- · 園丁關愛工程
- · 佳兆業(yè)白衣天使關愛工程
- · 交警關愛工程
- · 咱爸咱媽逛深圳
- · “共享陽光.愛心大穿越”
- · “為特困家庭送年夜飯”活動
- · “愛心無限,電波傳遞”—明星物品慈善拍賣救助活動
- · 關愛大篷車
- · 深圳關愛熱線
- · 幸福人生大講堂
- · 關愛地貧兒童“燃料行動”
- · 深圳“募師支教”行動
- · 深圳市創(chuàng)意公益文化發(fā)展中心
- ·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
- · 深圳關愛俱樂部
- · 深圳關愛指數
- · 明善公益網
- · “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推選表彰晚會
- · 愛心小書桌
- · “媽媽食堂”愛心助學活動
一位汶川90后的報恩公益路
2014年雅安地震后,余浩前往雅安,訪問當地孤兒,輔導孩子學習。
?
深圳晚報實習記者 吳潔 黃嘉祥
這是一個汶川90后在9年報恩的過程中,不斷與災難抗爭,最終走上公益道路的故事。
9年了,地震后遺癥尚未完全從余浩的身上消失,每當看到帳篷他仍會想起2008年汶川那場地震。近期,他也發(fā)現,原來自己睡在火車上鋪感到搖晃時,會一夜不眠。然而,每次聽到哪里需要救援時,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前往一線。
從汶川地震時第一次加入志愿救援團隊到專業(yè)的救援志愿者,再到純粹的公益人。9年來,他曾兩度奔赴地震震中,參與一線救援,也曾參與尋找中國遠征軍遺骸,最近更是結束了對緬北邊民為期15天的人道主義救援。
一場地震,悄然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不過,他從沒想過,如果沒有當年那場地震,他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境遇,是否還會走上公益這條路。至今,他自己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
對于這些年來的公益經歷,余浩只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平凡的事?;蛘哒f,從汶川地震發(fā)生的那一刻起,命運便奇妙的把他和公益綁在了一起,他也說不清楚為什么,似乎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做的。
汶川地震悄然改變人生軌跡
在深圳石廈北的一間辦公室里,余浩坐在電腦前,準備為一個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公益項目申請立項。他的手邊放著一疊公益項目捐款明細的資料,桌子左邊掛著一張“關愛老兵”漫畫。
余浩今年23歲,是深圳龍越慈善基金的一名公益人士。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歷經了雅安、魯甸地震等多個災難的民間救援,到今天從事關愛抗戰(zhàn)老兵的公益項目,已有9個年頭。
原本出生于四川汶川大山里的余浩,幾乎沒有什么機會接觸公益慈善。一場地震,悄然間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15歲的余浩在宿舍正準備去上課,突然感覺猛地晃了一下。幾乎同時,他聽到了“轟隆”一聲巨響。跑出操場后,余浩驚恐地看到龐大的教學樓像被重拳正面擊中,向后仰面躺下。大廳地面猛然翹起,各個樓層瞬間錯開。
“地震來了,快跑!”隨后,各種呼聲、尖叫聲、哭喊聲回蕩在一片灰塵之中。天空瞬間黑暗,山上的泥石流不斷滑落,樹葉、磚頭、灰塵到處飛揚。余浩感覺到世界在抖動。教室里的學生慌忙跑出,每個人的身上、臉上都是灰塵、黃土,只看到一雙雙眼珠子在動。
余震不斷,余浩只好與同學們逃離到山上的一邊。當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當地愛心人士冒雨前行找到了他們。第二天,又把他們送回安全地點,發(fā)放了救援物質。直到3天后,余浩才回到家里,看見父母狼狽地坐在椅子上,衣服上沾滿灰塵。家毀了,一切都沒有了。
作為地震中的幸存者,余浩參與了人生的第一次志愿行動。彼時,15歲的他,主動加入了志愿救援團隊,協(xié)助當地的民兵發(fā)送物資。余浩說,當時做志愿者的感受與現在截然不同?!爱吘故亲约旱募亦l(xiāng)受災,并不是在幫助別人,我們算是自救吧?!?/p>
后來,在政府和各地熱心人士的幫助下,余浩的家里開始了災后重建,漸漸走出了最困難的階段。余浩也來到廣東江門復課一年。在此期間,時常有志愿者前來看他,學校也經常組織戶外活動,進行震后心理疏導。也是在這段時間里,他才從電視的新聞報道中得知,原來全國各地都在幫助和支持汶川。在這之前,由于汶川通訊尚未恢復,他幾乎與外界隔絕了。
“畢竟是生離死別的經歷,接受過外界這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我們是發(fā)自內心的感謝。從此,感恩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標簽。”余浩告訴深晚記者,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接觸公益、了解公益。
在那之后,只要學校有公益活動,余浩都會盡可能去參加。在雅安讀大學時,他加入了學院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也開始慢慢接觸和參與社會外界的志愿活動。
不過,真正讓余浩踏上公益路的是雅安地震,這也是他第二次在震中經歷的地震。
雅安地震后萌生長期從事公益事業(yè)想法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雅安發(fā)生7.0級地震。那時,還在夢中的余浩被強烈的震感驚醒,汶川地震的經歷讓他反應迅速,穿著拖鞋就往操場上跑。
一開始,余浩沒有意識到雅安正是震中,而是擔心汶川,于是馬上打電話回家,得知汶川震感不是很強之后才放下心來。當他知道震中就在雅安蘆山后,腦中馬上閃過一個念頭:我必須要到蘆山當志愿者,為災區(qū)出一份力。
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余浩聯(lián)系上了學生會,在最快的時間里,成立了學生抗震救災臨時指揮部,協(xié)助學校進行安頓、安撫工作。到了晚上,和同學分組輪流值班。
夜里,看著在帳篷里熟睡的同學,余浩聯(lián)想到了汶川大地震那晚,“就好像這一切都是復制過的一樣”,幸運的是,當晚并沒有下雨。不過整個晚上,余浩心里七上八下的,因為經歷過汶川地震,他知道震中心的蘆山更需要救助,但這邊又放心不下同學。一直等到天亮,余浩才下定決心要去蘆山。
天亮后,許多同學都拖著行李回家了,余浩選擇留下來,并把前往蘆山的想法告訴了家人。母親在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說道:“去吧,孩子,家里人都支持你,家庭情況很好,別擔心家里,安心去做志愿者,一定要注意安全,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去吧,記住你是汶川人?!?/p>
幾位同學得知后也決定一同前往。于是,買了一些壓縮餅干和水,背上書包,一行5人便出發(fā)了。
路上,一個好心人開車把他們送到了武警水電部隊某部附近。余浩知道這個時候想要進蘆山坐部隊的救援車是最好的選擇。余浩找到部隊領導表達了隨隊前往蘆山的想法,可不管他怎么說,部隊領導就是不同意。
“我是汶川人,我是去報恩的?!庇嗪萍绷耍贸鲎约旱纳矸葑C給他看,告訴他自己經歷過汶川地震,去蘆山可以為災區(qū)做一些實事,不是去添亂的。懇求了很久,部隊領導這才同意。
不過,后來道路出現了狀況,救援隊的車暫時過不去。于是,余浩他們下車徒步進去,一直走了2個小時才遇到一輛卡車,順路送了一程,然后再步行。一路上,走走停停,余浩也遇到不少像他們一樣或徒步或騎車進來的志愿者。
直到晚上,余浩才趕到蘆山。第二天,在救援的過程中,余浩加入了一個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志愿團隊,后來他又到當地民政局當志愿者。
在這期間,蘆山下起了大雨,沒有人猶豫,披上雨衣,繼續(xù)幫助災民搭建帳篷、幫助搶修電力、清理環(huán)境防疫、協(xié)助發(fā)放物資。一次,20噸東北大米深夜到達蘆山,每袋50斤,余浩幾個人一扛就是4000袋。
“當時大家都想為災區(qū)多做一點事?!本瓦@樣,余浩在蘆山堅持了8天,等到蘆山的情況好轉之后才返回學校。
經歷了兩次地震后,余浩開始有了長期從事公益事業(yè)的想法,特別是想從事防災減災方面的公益事業(yè),希望通過微小的努力讓更多的人有災害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不久,國際一家慈善組織聯(lián)系上余浩,希望尋找志愿者去雅安災區(qū)發(fā)放物資,這是余浩真正第一次接觸慈善公益機構,也萌生了到專業(yè)的公益組織工作的想法。
與此同時,余浩也開始和國內的公益機構接觸,先后加入雅安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和壹基金實習,專門學習關于防災減災的救援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余浩逐漸從一名志愿者開始向職業(yè)公益人轉化。2014年,云南魯甸發(fā)生6.5級地震,余浩與一家慈善組織的志愿者前往救援。
在趕往魯甸的火車上,余浩睡在上鋪,一路上搖搖晃晃的,感覺像是在地震。那一晚,余浩一直睡不著,才發(fā)現自己也有地震的陰影,直到現在這陰影依然存在。
歷次救援,讓余浩更加堅定走公益這條路。2015年,大學畢業(yè)后的他加入了龍越慈善基金,由此真正成為了一名全職公益人,在云南開展關愛抗戰(zhàn)老兵、尋找遠征軍骸骨等公益項目。
中緬邊界初涉人道主義救援
成為一名全職公益人士后,余浩報恩的執(zhí)著并沒有消失,而是融入了生活和工作當中。對他而言,公益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自己關注到的、能去做的,他都會盡力去做,包括跨越國界的人道主義救援。
2016年11月底,緬北邊境發(fā)生武裝沖突。面對涌來的緬北邊民,中國政府為其提供人道主義救助,在云南畹町、瑞麗、芒市等地設置了6個安置點,提供生活、醫(yī)療等方面救助。
緬北邊民也牽動了遠在2000多公里外的余浩的心。當時,有一位在緬北的遠征軍老兵也來到云南,安置在親友家里。
一位抗戰(zhàn)老兵的逃難經歷,把緬北邊民的真實生活呈現在這個公益組織面前。從這一刻開始,龍越慈善基金便特別關注緬北邊民。不過,由于難以預料邊民何時返鄉(xiāng),救助計劃只能處于“隨時待命”的狀態(tài)。
10天后,緬北邊民尚未離去,龍越慈善基金決定馬上前往救援。12月2日早上,余浩從深圳啟程,趕往云南芒市。次日,由芒市沿公路而下,經過2個多小時的盤山路顛簸,余浩在芒海鎮(zhèn)山腳一處停下。
遠遠望去,隔著勐河,一邊是中緬邊境的重重密林,另一邊是集中安置點上一座座搭建起來的帳篷,更遠處散落著星星點點的棚屋。大部分是散戶用竹子和塑料油布搭建起來的。
在距離中緬邊境不到1000米的烤煙房安置點,分布著43間臨時搭建的棚屋,這是余浩第一個抵達的安置點。棚屋昏暗,沒有窗戶,從縫隙投下的幾縷光若隱若現,不到20平方米的地上鋪著油布。除此之外,地上沒有任何防潮、保暖設施。以家庭為單位,老人、小孩、婦女混住。正值冬天,缺乏棉被,夜里孩子們需要穿上所有的衣服,才能勉強睡著。
余浩趕到的時候,婦女們正在各自的棚屋前生火煮飯,孩子們在田里踢著藤球玩耍,突然看到來訪的志愿者,好奇地躲在遠處偷偷觀察余浩一行的一舉一動。
一個下午的時間,余浩走訪了芒海鎮(zhèn)的四個安置點,看著眼前流離失所的邊民,余浩心中五味雜陳。按捺下內心的波動,來不及多想的余浩,加快了采購物資的步伐。
在采購物資的過程中,余浩想得最多的是怎樣購買到統(tǒng)一的生活物資,既能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又能讓邊民能夠得到公平對待。因此,在采購物資時,余浩不得不再三比較。
然而對于只有5000多人口的芒海鎮(zhèn)來說,這里的物資并不足以支持安置這么多的緬北邊民。芒海鎮(zhèn)沒有一個商店能夠一次性拿出100多個一樣的塑料桶。在無法購得一樣塑料桶的情況下,唯有改為同一個品牌。衣架、毛巾、洗衣粉等其他生活物資也是如此,“盡可能地保持一致。”
這也是余浩以及當地志愿者共同遵守最基本的原則。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實際上蘊含著對邊民發(fā)自內心的尊重。
12月15日,安置點里的邊民開始大規(guī)模返回緬甸。經過近半個月的相處,許多邊民在回去之前,專門前來與志愿者道別,表達感激之情。余浩也在2天后,離開了云南,回到深圳。
繼續(xù)為緬北邊民做更多的事
如今,距離這次人道主義救援已過了兩個星期,其他零散分布在云南邊境的邊民,也早已收拾好簡單的家當,回到緬北開始新的生活。
這是余浩第一次參與人道主義救援。提及救援中存在的危險與恐懼,余浩坦言,近距離面對的那一瞬間,內心確實會害怕,不過害怕的時間沒有停留太久。
“每當到達救援一線,自己就會進入特定的狀態(tài)和情景,危險、風險、都不會再去考慮了,腦子會一片空白,只想爭分奪秒,去走訪、去了解他們需要什么,然后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庇嗪瞥了剂艘粫f道,其實回想起來,更多的只是后怕,不過如今都過去了。
新的一年也已經來了,余浩在忙碌中開始了他的第9年公益之路。他在準備為這次的人道主義救援公益慈善項目申請立項,他計劃著為緬北邊民做更多的事,比如說讓緬北的孩子能夠重返學校,有書可讀。
事實上,這不僅是余浩開展公益項目范圍的一次拓展,也是龍越慈善基金新的嘗試,不僅局限于關愛老兵公益項目,而是往更多的方向發(fā)展,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從志愿者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我很感激每一段經歷,這些經歷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我覺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獲。”2008年至今,感恩依舊是余浩最深的印記,緊緊地嵌入了他這些年的成長和公益行動中。
不過,從雅安救援那次后,他再也沒有主動向別人提“我是汶川人”,他不想往公益貼上“汶川”的標簽,覺得自己心里知道就好。
對于這些年來的公益經歷,余浩只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平凡的事?;蛘哒f,從汶川地震發(fā)生的那一刻起,命運便奇妙的把他和公益綁在了一起,他也說不清楚為什么,似乎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做的。
直到如今,余浩也從沒想過,如果沒有當年那場地震,他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境遇,是否還會走上公益這條路,他自己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
余浩說,在汶川地震前,他的理想是當一名教師。至于未來,23歲的他也沒有想太多長遠的規(guī)劃,只是想把眼前的事做好。(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
編輯:張可昕
相關新聞
- 致敬關愛,致敬這樣一張城市通行證(29 11:36:47)
- 大愛深圳 心暖花開(29 11:32:30)
- 為關愛行動 插上創(chuàng)意翅膀(29 11:27:22)
- 2018深圳關愛行動先進個人、集體和優(yōu)秀項目名單(29 11:25:36)
- 深圳關愛行動系列推選出爐尹燁等獲評“十佳愛心人物”(29 11:03:53)